成年后他发奋读书,几乎倾家荡产地备考,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中了举人,三十六岁,很多人早就死心了他还在坚持。
做官之后他的脾气没改,淳安县任知县,碰上百姓交不起税他就免,有人贿赂他直接甩回去,一个当地的大地主仗势欺人,他亲自上门把人家家丁吓得跪地求饶。
百姓夸他是“青天”,但同行却觉得他麻烦,认为他这样早晚出事。
在嘉靖四十四年,他调任户部主事,这是一份清苦又没什么权力的职位,但在这个岗位上海瑞干了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他骂了皇帝。
一份不要命的奏疏
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态很乱,皇帝不上朝,迷恋道教炼丹,大臣们看在眼里却都选择沉默,这年头,骂皇帝不是忠臣而是找死,海瑞却偏偏不信邪。
他写了一份奏疏,标题只有三个字,《治安疏》,通篇说的却不是治安,而是嘉靖的失德,直白得让人窒息。
他说:“天下大乱根本原因就在陛下。”又说:“百姓在活不下去,你却天天修庙炼丹,这难道不是昏君吗?”最后直接写:“臣死且无憾。”
这份奏疏呈上去满朝文武都傻了,连司礼监的太监都捏了一把汗,连夜递上折子,嘉靖帝看后大怒,把奏疏摔在地上,吼了一句:“抓他!”
消息传开后整个朝廷炸锅,有人劝海瑞赶紧逃,等风头过了再说,海瑞笑了,回答就俩字:“不走。”诏狱的命令很快来了,他被绑进大牢。
所有人都以为海瑞必死无疑,骂皇帝的官员能有什么好下场?
嘉靖的震怒与沉思
海瑞被绑进诏狱那天,朝廷上下全都屏住了呼吸,嘉靖帝他是个好面子的皇帝,对批评特别敏感,更别说海瑞这么直接骂他“昏君”的奏疏,那一刻所有人都觉得海瑞死定了。
嘉靖第一反应是杀掉海瑞,他的怒火无处发泄,骂了好几天人,诏狱里的狱卒都不敢靠近,甚至有人已经在策划怎么处理海瑞的尸体才不惹民怨。
时间一天天过去,海瑞并没有被处决,嘉靖帝虽然震怒,可他也清楚海瑞说的很多话是真话,朝廷乱官员贪,民生困,嘉靖自己也明白,他沉迷炼丹的这些年国家已经处在崩溃边缘。
海瑞的话太直白,直白到让人没法反驳。
此时的他已经在位四十五年,年老体衰,身体每况愈下,他怕死炼丹的初衷就是追求长生不老。但海瑞的一份奏疏,让他突然意识到,或许他真的做错了什么。
这种矛盾心理让嘉靖对海瑞既愤怒又有些迟疑。
第三个因素是朝中的一些大臣悄悄劝谏放过海瑞,这些人不是看重海瑞,而是担心杀掉一个敢直谏的官员,朝廷的形象会更加恶化。
百姓已经怨声载道,杀海瑞只会让民间彻底绝望,嘉靖听进了一些,但更多的是疲惫,他懒得去深究这件事,也就拖着不杀。
海瑞在狱中待了整整一年,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低头,他甚至写了遗书,准备好随时赴死,但外面的局势已经在悄悄转变。
海瑞获释的背后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帝去世,太子朱载垕即位,新皇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嘉靖留下的冤案,而海瑞正是其中之一。
隆庆帝并不喜欢海瑞的直言,但嘉靖在位时的昏庸已经让民怨沸腾,此时释放海瑞可以向百姓传递一个信号,新皇帝愿意听取不同的声音,政治姿态比个人恩怨更重要。
海瑞出狱时瘦得脱了形,却依然神色平静,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愧对百姓。”这一句话迅速传开,百姓称颂不已,甚至有人称他为“青天”。
在释放海瑞的同时隆庆帝下令他去南方任职,这表面上是重用,实际上却是对他的一种远离,京城的政治环境复杂,海瑞这样一个“不识时务”的人,放在首都终究会成为大臣们的眼中钉。
不如将他调到地方,既可利用他的名声又可以避免直接矛盾。
海瑞到任后依旧秉持自己一贯的风格,他的政绩毋庸置疑,却也因“铁面无情”而屡遭诟病,淮安一地有大地主联合反对他,甚至暗地雇人企图陷害。
有人买通下属捏造账目想要污蔑海瑞贪污,但无论是民间调查还是官府审查,海瑞的清廉始终无可挑剔,一次查账时发现海瑞的日常开销甚至少于一名普通县衙书吏。
他穿的补丁衣服引得许多人嘲笑,但老百姓却对他肃然起敬。
在淮安,海瑞推行了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税的平摊,很多地主通过关系逃税,将税负转嫁给贫苦农民,他不顾地方豪强的威胁亲自下乡走访调查,确认了多起土地隐瞒案件。
改革推行后百姓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也引发了当地权贵的不满,一位地方绅士曾公开讽刺:“海知县只会得罪人,迟早没人给他收尸。”海瑞毫不在意,继续按自己的方式办事。
一方面他的直言不讳让他赢得了无数百姓的拥戴,另一方面他的刚硬和不妥协,也让他成为同僚眼中的“刺头”。
他活到了72岁,去世后没有留下多少财产,只有一顶破旧的官帽和几件补丁衣服。
海瑞之所以没死不是因为嘉靖心慈手软,嘉靖的迟疑、朝臣的权衡、以及皇权的更替构成了一场诡异的博弈。
他让皇帝看到自己的过失,也让百姓看到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究竟能走多远。
海瑞去世时留下了一封遗书,字里行间依旧是对朝廷和百姓的深切关怀,遗书里没有提及家人,也没有感叹自己的得失,只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我不为利,亦不为名,只为求个心安。”
百姓为他立庙,在海瑞去世后的几年里,海南的父老乡亲为他修建了“海瑞墓”并立庙祭拜,海瑞在家乡的声望甚至超过了许多皇帝,这种现象在明朝是极为罕见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