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一種小型海蛞蝓對這個規則不予理會。
這種生活在美國東岸外海的綠葉海天牛(Elysia chlorotica)並不滿足於邊滑行邊吃海藻,牠們會直接偷取讓植物收穫太陽能的分子引擎。這種海蛞蝓會將稱為葉綠體(chloroplast)的迷你機器吸收到皮膚中,身體也因此變成翠綠色。
實驗顯示,這種2.5到5公分長的葉片狀海蛞蝓,只要在曬太陽時利用從植物那裡偷到的部件進行光合作用,就可以不必進食達九個月或更久。
↑↑↑↑↑這不是會蠕動的雞排,而是一隻大嘴海蛞蝓啦
「牠們很獨特,很受爭議,令人費解,還不必吃東西。」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 Angeles)的生物學家派翠克.克魯格(Patrick Krug)說:「牠們基本上就是典型的洛杉磯名流。」
雖然其他種海蛞蝓也會偷取葉綠體來捕捉一些光線,但完全比不上綠葉海天牛的成效。
出於這個原因,這些動物與植物的嵌合體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他們希望透過研究這種海蛞蝓可以發現對人類影響深遠的新應用,例如在免疫學和基因治療領域方面。
但是這些特別的海蛞蝓已愈來愈少,因此研究牠們的少數專家大多已退休,或已將研究轉移到其他領域。
這些海蛞蝓外型很像小葉子,要找到牠們變得愈來愈困難。PHOTOGRAPH BY PATRICK J. KRUG
謎樣的海蛞蝓
對於這些海蛞蝓所進行的研究至今只能提供少數的答案,但也給了很多吸引人的線索。這意味著進一步研究將可望揭露出許多特殊且實用的知識。
目前還是沒人知道這種海蛞蝓是如何讓葉綠體在體內保持運作。葉綠體的運作通常得仰賴數千組海藻基因所製造出來的一群特殊蛋白質,而海蛞蝓顯然欠缺這些蛋白質,但這部分依然有爭議存在。
至於為什麼葉綠體不會傷害海蛞蝓呢? 大部分動物應該是無法忍受光合作用產生的氧自由基(oxygen radicals)濃度。
此外還有重重謎題待解。為什麼葉綠體在海蛞蝓腸子裡不會被破壞?為什麼免疫系統不會攻擊這些外來體?海蛞蝓是如何與它們進行生物化學方面的互動?
這13張照片捕抓到了海洋中的奇妙和豐富
1 的 13
一位巴瑤族(Bajo)的長者在印尼桑佩拉(Sampela)的外海捕漁。PHOTOGRAPH BY CORY RICHARDS, NATIONAL GEOGRAPHIC
去過巴布亞新幾內亞基里威納島(Kiriwina Island)路易沙城(Louisa)的週六市集後,該回家了。PHOTOGRAPH BY GEORGE STEINMETZ,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南非德爾班(Durban)附近一位錫安教會的成員在印度洋裡為一名祖魯婦女施洗。 PHOTOGRAPH BY ED KASHI,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名遊客在南海邊緣的海南島上(Hainan Island),向中國的最南端靠近。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沉沒的17世紀瑞典戰船中,一名乘客的顱骨和一座大砲併排躺在波羅的海(Baltic Sea)海底。PHOTOGRAPH BY BILL CURTSINGER,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阿拉斯加希望岬(Point Hope)附近的楚克奇海(Chukchi Sea)上,一位愛斯基摩獵人在浮冰之間跳躍。PHOTOGRAPH BY GORDON GAHA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大溪地帕皮提港(Papeete Harbor)進行的年度平衡體舟划船比賽裡各隊伍競爭激烈。PHOTOGRAPH BY GEORGE F. MOBLEY,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巴布亞新幾內亞艾根環礁(Egum Atoll)外,村民們共同使用島上唯一的魚網來捕食。PHOTOGRAPH BY GEORGE STEINMETZ,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斯里蘭卡南部的海岸外,人們在高蹺上捕魚。PHOTOGRAPH BY STEVE MCCURRY,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的志工在厄瓜多的曼塔(Manta)開班教授游泳。PHOTOGRAPH BY DAVID BOYER,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一位衝浪教師的親友在夏威夷歐胡島 (Oahu Island)的威基基海灘(Waikiki Beach)外為他舉行葬禮。PHOTOGRAPH BY 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印尼桑佩拉郊區一對巴瑤族族夫婦坐在他們的傳統住屋裡。PHOTOGRAPH BY CORY RICHARDS, NATIONAL GEOGRAPHIC
肯亞緊鄰印度洋的拉穆(Lamu)港邊有人點亮路燈以幫助漁船找到港口。PHOTOGRAPH BY BRUCE DALE,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過去數年間,只有一個由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退休研究員西德尼.皮爾斯(Sidney Pierce)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麻薩諸塞州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的一個鹽沼裡採集這種海蛞蝓。他和其他研究這種海蛞蝓的人一樣沒有公開這些資訊,因為這種動物實在是太稀少了。
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的研究員凱倫.裴勒朝(Karen Pelletreau)曾經廣泛地研究這種動物,但她也只在瑪莎葡萄園島和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某地抓到過這種無脊椎動物。當她回到了緬因州一些曾經發現過海蛞蝓的地區搜尋時,已經什麼都找不到。
海蛞蝓的困境
瑪莉.藍福–甘迺迪(Mary Rumpho-Kennedy)以前是裴勒朝的指導教授兼同事,她說要找到海蛞蝓是「非常困難的」。幾年前才退休的她,曾經花了數十年研究這種生物。她說:「如果你不知道明確的地點和這種動物的外觀,你是找不到牠的。」
克魯格專門研究海蛞蝓,特別是那些在西岸的海蛞蝓。他也曾經在麻州的烏茲霍爾(Woods Hole)附近尋找牠們,但一樣運氣不好。
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相近的Alderia屬海蛞蝓,牠們吃同樣的藻類,也和綠葉海天牛一樣生活在鹽沼裡。這些棲地與住在其中的生物都很容易被海平面上升、暖化引起的氣候變異、以及環境開等因素衝擊。
克魯格指出:「這些棲地受到破壞,並逐漸失去永久性的程度,可能比你意識到的更加嚴重。」從來沒有人,他說,對這些動物的總數做過任何研究。
在實驗室裡飼養這種綠色生物也相當困難。成年海蛞蝓需要一直被照顧到能夠繁殖,但牠們通常活不到一年。牠們的卵會孵化出以多種藻類為食的自由泳動幼體,而成年後的年輕海蛞蝓則會開始吃另一種食物──濱海無隔藻(Vaucheria litorea)。這種生長緩慢的海藻無論是栽培或是種植都很困難。
「牠們吃掉海藻的速度比我們種出來的速度還快。」研究這種動物超過30年的皮爾斯說:「就像是家裡有個青少年一樣。」
雖然藍福和裴勒朝團隊,以及皮爾斯團隊二組人馬都曾經在實驗室裡繁殖並培養出連續數代的海蛞蝓,但這始終不如從野地裡收集來得容易,而且海蛞蝓們還會產生非常大量的黏液,使得DNA和分子分析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繼續研究
不論這種海蛞蝓是如何維護體內的葉綠體,牠們必定是透過某種未知的新方法來運用海藻的基因或基因產物。
由皮爾斯所帶領的研究指出,海蛞蝓的基因組裡有海藻轉移過來的基因,這項驚人的生化成就或許能應用於與人類等其他動物身上的基因操控技術上。不過藍福與同事,以及一些歐洲的研究人員都對這項發現提出質疑。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員德巴西.巴塔查亞(Debashi Bhattacharya)一項最近發表在《分子生物與演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的研究顯示,當綠葉海天牛攝入葉綠體時,牠們體內抑制免疫系統的基因會表現出來,而負責抵銷反應性學物質的基因也會被活化。
這種模式令人聯想起珊瑚和與其共生的光合藻類之間的生化交互作用。
進一步研究這種相似性,以及理解這種重要的共生關係可能帶來的義涵,揭示了一個大有可為的未來探索領域。巴塔查亞和其他研究人員都希望綠葉海天牛的研究工作能持續下去,雖然他尚未對此擬訂任何計畫。
「要繼續研究牠們,就必須有人找到方法繁殖出許多這種海蛞蝓,」他說:「這種動物最大的問題就是數量太稀少。」
撰文:Douglas Main
編譯:蔡雅鈴
延伸閱讀:不能用塑膠吸管,怎麼辦?/ 或許能拯救鳥類和海龜的「綠光」